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665-1671.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07
•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李建豹1, 黄贤金1,2
LI Jian-bao1, HUANG Xian-jin1,2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日益严峻,气候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江经济带作为中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碳减排压力。为此,以二氧化碳排放为测度指标,定量分析了1998~2012年长江经济带二氧化碳的时空格局特征,并构建碳排放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人口总量、经济水平、技术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对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碳排放的绝对差异呈增大趋势,相对差异呈波动变化趋势;碳排放与人均GDP(1997年不变价)的相关性较弱;②碳排放空间格局相对稳定,高碳排放区域以江苏为中心,逐渐向四周扩散;③空间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人口总量是影响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化的决定性因素,其次依次为经济水平、技术水平和城市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
[1] LUCIANO C D F, SHINJI K. Decomposing the decoupling of CO2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Brazil[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70:1459-1469. [2] ZHANG X P, CHENG X M. Energy consumption, carbon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10):2706-2712. [3] 武 红,谷树忠,关兴良,等.中国化石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3,28(3):381-390. [4] 李 楠,邵 凯,王前进.中国人口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9-23. [5] 彭佳雯,黄贤金,钟太洋,等.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研究[J].资源科学,2011,33(4):626-633. [6] 赵贺春,高 诚.中国CO2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11):1-4. [7] 孙 欣, 张可蒙.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14, 31(2):61-67. [8] 程叶青,王哲野,张守志,等.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J].地理学报, 2013,68(10):1418-1431. [9] 李建豹,曲建升,张志强.西北地区家庭生活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4,37(4):759-766. [10] 曲建升,张志强,曾静静,等.西北地区居民生活碳排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J].科学通报,2013,58(3):260-266. [11] 傅京燕,裴前丽.对外贸易对碳排放量的影响及其驱动因素:以广东省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 2011,27(10):12-18. [12] 黄 蕊, 王 铮.基于STIRPAT模型的重庆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3, 33(2):602-608. [13] 余建清,吕拉昌.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J].经济地理,2012,32(7):100-106. [14] 杜运伟,黄涛珍.江苏省人口规模、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 22(4):399-404. [15] 陈 煜,孙 慧.天山北坡经济带碳排放空间差异及生态补偿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4):136-141. [16] 龚惠萍,管 璇,刘晨明.武汉市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1:105-108. [17] 燕 华,郭运功,林逢春.基于STIRPAT模型分析CO2控制下上海城市发展模式[J].地理学报, 2010,65(8):983-990. [18] 谢守红,邵珠龙.无锡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及动因分析[J].城市问题,2012,(11):56-60. [19] 于涛方,甄 峰,吴 泓.长江经济带区域结构:"核心-边缘"视角[J].城市规划学刊,2007,(3):41-48. [20] IPCC.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EGGLESTON H S, BUENDIA L, MIWA K et al. Japan:IGES, 2006. [21] TOBLER W R.A computer movie simulating urban growth in Detroit Region[J].Economic Geography, 1970, 46:234-240. [22] ANSELIN L, HUDAK S. Spatial econometrics in practice:A review of software options[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1992,22(3):509-536. [23] ELHORST J P. Matlab software for spatial panels[J].international regional science review,2012. doi:10.1177/0160017612452429. |
[1] | 刘云强, 权 泉, 朱佳玲, 王 芳. 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395-2406. |
[2] |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797-805. |
[3] | 张华明, 王瑜鑫, 张聪聪. 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俱乐部存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57-666. |
[4] |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90-499. |
[5] | 成定平, 淦苏美.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25-332. |
[6] | 黄蕊, 陆玉麒, 陆梦秋. 不同能源政策下苏浙沪能源消费碳排放高峰估计[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5-25. |
[7] | 戴刘冬, 周锐, 张凤娥, 王新军. 城市土地利用对居民通勤碳排放的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Z1): 68-77. |
[8] | 徐小任, 徐勇. 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89-1796. |
[9] |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97-1806. |
[10] | 郭庆宾, 刘琪, 张冰倩. 环境规制是否抑制了国际R&D溢出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07-1814. |
[11] | 崔玮, 苗建军, 邹伟. 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关联的碳排放效率及其收敛性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24-1831. |
[12] |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及提升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35-1644. |
[13] |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75-1483. |
[14]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84-1491. |
[15] | 任俊霖, 李浩, 伍新木, 李雪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37-154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