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6): 956-964.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6009
张勃1, 王东1, 王桂钢2, 马琼1, 张国斌1, 季定民1
ZHANG Bo1, WANG Dong1, WANG Gui-gang2, MA Qiong1, ZHANG Guo-bing1, JI Ding-min1
摘要: 基于1999~2012年NDVI数据,结合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GIS和RS技术,分析了西南地区近14 a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温、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植被生长良好,各植被类型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空间整体表现为改善状态,改善面积远大于退化面积,严重退化区仅占1.18%。退化区分布于横断山地北部、四川盆地东部以及云贵高原中部。(2)植被覆盖变化将以良性发展为主,但强持续性的退化区和弱持续性的改善区应值得关注;强持续性的退化区主要分布在横断山地中北部、云贵高原中西部、若尔盖高原中部、四川盆地与若尔盖高原相交区域;草原强持续性的退化面积最大,针阔混交林强持续性的改善面积最大。(3)NDVI与温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与降水及干旱指数变化的关系不太明显,温度是影响该区植被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中图分类号:
[1] 孙红雨,王常耀,牛 铮,等.中国植被覆盖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基于NOAA时间序列数据[J].遥感学报,1998,2(3):204-210. [2] 周广胜,王玉辉,蒋延玲.全球变化与中国东北样带(NECT)[J].地学前沿,2002,9(1):198-216. [3] 赵 济.中国自然地理[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 马建华.西南地区近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启示与对策[J].人民长江,2010,41(24):7-12. [5] BACHELET D,NEILSON R P,LENIHAN J M,et al.Climate change effects on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and carbon budget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systems,2001,4:164-185. [6] 张远东,张笑鹤,刘世荣.西南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323-330. [7] 华 维,范广洲,李洪权,等.西南地区近21年来NDVI变化特征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8,23(1):91-97. [8] 蒙吉军,王 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喀斯特地区植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地理研究,2007,26(5):857-865. [9] 张笑鹤,张远东,顾峰雪,等.西南地区灌丛归一化植被指数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J].生态学杂志,2011,30(11):2577-2583. [10] 董谢晾,段 旭.西南地区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J].气象科学,1998,18(3):239-247. [11] 庞 瑞,顾峰雪,张远东,等.西南高山地区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时空动态[J].生态学报,2012,32(24):7844-7856. [12] 方精云,朴世龙,贺金生,等.近20年来中国植被活动在增强[J].中国科学(C辑),2003,33(6):554-565. [13] 张 丽,何晓旭,魏 鸣.基于NDVI的淮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Z1):51-56. [14] STOW D,PETERSEN A,HOPE A,et al.Greenness trends of Arctic tundra vegetation in the 1990s:Comparison of two NDVI datasets from NOAA AVHRR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2007,28(21):4807-4822. [15] 李学梅,任志远.近十年重庆市NDVI变化及对气温降水的旬响应特征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4,23(1):101-108. [16] 马明国,王 建,王雪梅.基于遥感的植被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关系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2006,10(3):421-431. [17]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8] VICENTE SERRANO S M,BEGUERIA S,LOPEZ-MORENO J I.A multiscalar drought index sensitive to global warming: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J].Journal of Climate,2010,23(7):1696-1718. [19] 熊光洁,张博凯,李崇银,等.基于SPEI的中国西南地区1961-2012年干旱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3,9(3):192-198. [20] 许玲燕,王慧敏,段琪彩,等.基于SPEI的云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干旱时空特征分析[J].资源科学,2013,35(5):1024-1034. [21] 邱海军,曹明明.基于SPOT VEGETATION数据的中国植被覆盖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11,33(2):335-340. [22] 朴世龙,方静云.1982-1999我国陆地植被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季节差异[J].地理学报,2003,58(1):119-125. |
[1] | 顾铮鸣, 金晓斌, 沈春竹, 金志丰, 周寅康. 近15a江苏省水源涵养功能时空变化与影响因素探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53-2462. |
[2] | 刘金科, 韩贵琳, 阳昆桦, 柳满. 九龙江流域河水溶解态碳的时空变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578-2587. |
[3] | 王水霞, 殷淑燕, 赵芮芮, 周亚利. 秦岭南部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及其对油菜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882-893. |
[4] | 郎登潇, 师嘉褀, 郑江坤, 廖峰, 马星, 王文武, 陈怡帆. 近52a西南地区潜在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945-954. |
[5] | 陈优良, 陶天慧, 丁鹏.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87-697. |
[6] | 刘俸霞, 王艳君, 赵晶, 陈雪, 姜彤. 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778-788. |
[7] | 杨雪婷, 方一平, 邱孝枰, 朱付彪. 川西山区交通与GDP的海拔梯度性及其相关关系[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30-539. |
[8] | 周志高, 林爱文, 王伦澈. 长江中游城市群太阳辐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63-571. |
[9] | 刘静, 殷淑燕. 1960~2014年秦岭南北无霜期时空变化特征及对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615-623. |
[10] | 卢燕宇, 王胜, 田红, 邓汗青, 何冬燕. 近50年安徽省气候生产潜力演变及粮食安全气候承载力评估[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28-435. |
[11] | 杨超杰, 贺斌, 段伟利, 李冰, 陈雯, 杨桂山. 太湖典型丘陵水源地水质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平桥河流域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273-281. |
[12] | 赵登忠, 肖潇, 汪朝辉, 谭德宝, 陈永柏. 水布垭水库水体碳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304-313. |
[13] | 赵平伟, 郭萍, 李立印, 舒珺. SPEI及SPI指数在滇西南地区干旱演变中的对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1): 142-149. |
[14] | 郭弘艺, 张旭光, 唐文乔, 李辉华, 沈林宏, 周天舒, 刘东. 长江靖江段刀鲚捕捞量的时间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50-1859. |
[15] | 刘世杰, 苏舒, 梁亮, 童小华. 基于植被状态指数的干旱化特征及气候驱动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927-193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