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05): 868-875.doi: 10.11870/cjlyzyyhj201505021
刘保强1, 熊理然1,2, 蒋梅英1,3, 张磊1
LIU Bao-qiang1, XIONG Li-ran1,2, JIANG Mei-ying1,3, ZHANG Lei1
摘要: 利用ENVI4.8和Arcgis9.3软件对2001~201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计算得出各年份的生态承载力。结合相关年份的社会经济数据, 同时根据滇池流域的实际情况提取18个分析指标, 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 对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以及其与生态环境系统、资源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3个子系统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10年滇池流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呈快速下降趋势, 降幅达37.3%;耕地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最明显, 下降幅度达52.61%, 但建设用地的生态承载力上升幅度达27.08%。(2)滇池流域生态承载力与三大系统要素相关性较好, 其耦合形态呈"J"、"L"型、"U"型和倒置的"S"型等。(3)对耦合形态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 其结果表明:城镇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流域内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形成这种耦合形态的影响较大。
中图分类号:
[1] 向芸芸, 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 2012, 31(11):2958-2965. [2] 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2):389-396. [3] 许联芳, 杨勋林, 王克林, 等.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 2006, 15(5):1111-1116. [4] 高鹭, 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7, 17(2):19-26. [5] 于翠英, 朝克图.资源型城市生态承载力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 2013(6):160-163. [6] 熊建新, 陈端吕, 谢雪梅, 等.基于状态空间法的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地理, 2012, 32(11):138-142. [7] 李王鸣, 王建正.基于状态空间法都市边缘区生态承载力变化及原因探讨——以杭州都市边缘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 42(1):39-43. [8] 岳东霞, 巩杰, 熊友才, 等.民勤县生态承载力动态趋势与驱动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 24(6):37-43. [9] 石建屏, 李新.滇池流域水环境生态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2(7):1777-1784. [10] 赵世民, 房晟忠, 杨树平, 等.滇池流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J].地球与环境, 2011, 39(1):80-84. [11] 盛虎, 刘慧, 王翠榆, 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4):646-656. [12] 邓伟明, 雷坤, 苏会东, 等.2008年滇池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 2012, 25(4):372-376. [13] 熊建新, 陈端吕, 彭保发, 等.洞庭湖区生态承载力及系统耦合效应[J].经济地理, 2013, 33(6):155-161. [14] 国家环境保护部.生态资源环境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15] 刘红, 王慧, 张兴卫, 等.生态资源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述评[J].生态学杂志, 2006, 25(1):74-78 [16]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讨: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17] 毛汉英, 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 2001, 16(4):549-555. [18]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规划研究所.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 2013(31):2095-3251. [19] 白龙飞.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昆明: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1:184-185. [20] 李杰.人类行为与湖泊生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51-53. [21] 郑一新, 李中杰, 倪金碧, 等.滇池流域工业企业水污染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0:2317-2323. |
[1]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2] | 张文新, 孙方, 王炜, 廖聪. 乡镇居民点规模-功能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67-677. |
[3] | 李莹, 林文鹏, 宗玮. 基于改进模型的区域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00-507. |
[4] | 张岩, 付昌昌, 毛磊, 龚绪龙, 李向全. 江苏盐城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98-605. |
[5] | 夏浩, 苑韶峰, 杨丽霞. 浙江县域土地经济效益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41-349. |
[6] | 张童, 陈爽, 姚士谋, 高群, 张家旗. 南京市生态足迹时空特征及脱钩效应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50-358. |
[7] | 庄汝龙, 宓科娜, 陈阳, 赵彪. 长三角地区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时空分异[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171-179. |
[8] | 宓泽锋, 曾刚, 尚勇敏, 陈弘挺, 朱菲菲,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9): 1438-1447. |
[9] | 陈晶, 顾世祥, 何大明, 陈刚. 近60多年来滇池流域干旱特性及重现期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9): 1457-1465. |
[10] |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胡燕燕.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时空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15-724. |
[11] | 李飞, 董锁成, 武红, 李泽红, 于会录. 中国东部地区农业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度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219-225. |
[12] | 田玲玲, 罗静, 董莹, 刘和涛, 曾菊新. 湖北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动态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2): 316-325. |
[13] | 焦雯珺, 闵庆文, 李文华, Anthony M. Fuller. 基于ESEF的水生态承载力评估——以太湖流域湖州市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1): 147-155. |
[14] | 张荣天, 焦华富. 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5, 24(05): 719-727. |
[15] | 童亿勤. 基于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的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9, 18(10): 89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