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2): 2012-2020.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2003
胡振鹏1,2, 黄晓杏1, 傅春2, 余达锦3
HU Zhen-peng1,2, HUANG Xiao-xing1, FU Chun2, YU Da-jin3
摘要: 根据旅游、城镇化、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交互耦合的作用机理,构建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模型,定量测算了1999~2013年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对鄱阳湖地区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整体评价及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鹰潭、抚州、上饶)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但旅游和城镇化相对滞后导致其平均水平仍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协调水平有待提升,6市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且特征各异,城镇化和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制约鄱阳湖地区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未来鄱阳湖地区应在坚持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从而实现鄱阳湖地区旅游产业、城镇化、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快速提升。
中图分类号:
[1] 王兆峰,余 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32(7):165-171. [2] 杨建翠.民族地区旅游推动城镇化发展研究--九寨沟县旅游城镇形成机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37-140. [3] 高 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4] 张 英,陈俊合,熊 焰.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34(5):155-158. [5] 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991, 15(3): 326-342. [6] 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25(6):88-95. [7] 詹新惠,马耀峰,高 楠,等.区域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2):82-87. [8] 余凤龙,黄震方,曹芳东,等.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8):1297-1309. [9] 钟家雨,柳思维,熊 曦.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4 34(2):187-192. [10] 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 353-377. [11] 崔凤军,刘家明.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86-91. [12] YORK R, ROSA E A, DIETZ T. STIRPAT, IPAT and ImPACT: analytic tools for unpack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3, 46(3): 351-365. [13] 刘耀彬.江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动态计量分析[J].资源科学,2008,30(6):829-836. [14] 黄金川,方创琳,冯仁国.三峡库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定量辨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13(2):153-158. [15] 张云峰,陈洪全.江苏沿海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113-116. [16] 杨 晶,金 晶,吴泗宗.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分析--以珠海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5):105-108. [17] 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18] 崔 峰.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19] 张 燕,徐建华,曾 刚,等.旅游-经济-生态系统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广西桂林为例[J].旅游科学,2008,22(3):31-35. [20] 王 辉,姜 斌.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5):115-119. [21]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19(2):171-177. [22] 周艳时.乌鲁木齐城市发展与环境关系研究[D].乌鲁木齐: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2005. [23] 刘承良,熊剑平,龚晓琴,等.武汉城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性评价[J].经济地理,2009,29(10):1650-1654. |
[1] | 王宇环, 靳 诚, 安鸿波, 刘 月. 基于低碳出行方式的南京市本地居民景点可达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443-2452. |
[2] | 潘超, 周驰, 苗滕, 刘林峰, 高健, 焦一滢, 李祝, 张佳敏, 王卉君, 徐德雄. 长江流域鄂西四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529-2539. |
[3] | 任娟, 王建力, 杨平恒, 詹兆君, . 亚高山旅游景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548-2557. |
[4] | 姜磊, 周海峰, 柏玲. 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城市-社会-环境耦合度空间差异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49-656. |
[5] | 侯立春, 林振山, 琚胜利, 赖正清, 吴连霞, 张志荣. 环鄱阳湖旅游圈旅游经济联系与区域发展策略[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508-518. |
[6] | 周峰, 吕慧华, 许有鹏. 城镇化下平原水系变化及河网连通性影响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402-409. |
[7] | 谭静, 陈正洪, 罗学荣, 阳威, 舒斯, 徐金华. 湖北省旅游景区大气负氧离子浓度分布特征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2): 314-323. |
[8] | 陈春, 于立, 张锐杰, 沈昊婧. 中国城镇化加速阶段中期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的协调程度[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54-1662. |
[9] | 杨丽婷, 刘大均, 赵越, 胡静, 张祥. 长江中游城市群森林公园空间分布格局及可达性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28-1237. |
[10] | 肖建红, 王敏, 于庆东, 刘娟, 张志刚. 海岛旅游绿色发展生态补偿标准研究——以浙江舟山普陀旅游金三角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8): 1247-1255. |
[11] | 刘俊, 李云云, 林楚, 王家庆, 乔治, 葛全胜.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09-1015. |
[12] |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陈晓艳. 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效应[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16-1023. |
[13] | 陈玲玲, 曹杨, 易琳, 刘会玉. 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演变与优化研究——以南京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7): 1024-1033. |
[14] |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胡燕燕.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时空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15-724. |
[15] | 李小帆, 邓宏兵.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25-7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