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6, Vol. 25 >> Issue (04): 638-644.doi: 10.11870/cjlyzyyhj201604014
黄国华1,2, 刘传江1, 赵晓梦1
HUANG Guo-hua1,2, LIU Chuan-jiang1, ZHAO Xiao-meng1
摘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含9省2市)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碳排放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增长率、能源强度梯度上升。(2)工业化开始越早、重工业化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变越快、越充分地区,经济低碳化水平越高;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多元化速度有利于碳减排。(3)长江经济带各地实现碳减排措施应有不同,东段地区应着重降低人均碳排放,中西段地区应着重于降低能源强度。(4)未来碳减排应兼顾公平与效率,各地区碳减排目标分配应结合各地支付能力、碳汇能力、生产效率、能源结构等因素来安排。
中图分类号:
[1] 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J]. Energy Policy, 2006, 34(15): 2113-2122. [2] MCCOLLUM D, YANG C.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J]. Energy Policy, 2009, 37(12): 5580-5596. [3] 樊纲, 苏铭, 曹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经济研究, 2010(1): 4-14, 64. [FAN G, SU M, CAO J.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10(1): 4-14, 64.] [4] 林伯强, 姚昕, 刘希颖.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调整[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1): 58-71. [LIN B Q, YAO X, LIU X Y.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china's energy use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energy-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reducing initiatives[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1): 58-71.] [5] 郭义强, 郑景云, 葛全胜.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J]. 地理研究, 2010, 29(6): 1027-1036. [GUO Y Q, ZHENG J Y, GE Q S. Study on the primary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6): 1027-1036.] [6] 王俊松, 贺灿飞.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19(1): 18-23. [WANG J S, HE C F.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analysis based on Logrithm Mean Divisa Decompusure method[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1): 18-23.] [7]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8]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9] 马相东, 王跃生.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到来了么[N]. 人民日报, 2012-10-18. [10] STERN D I. Progress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3(2): 173-196. [11] 宋德勇, 卢忠宝. 中国低碳发展: 理论、路径与政策[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1] | 刘云强, 权 泉, 朱佳玲, 王 芳. 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395-2406. |
[2] |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797-805. |
[3] | 张华明, 王瑜鑫, 张聪聪. 中国省域能源强度趋同俱乐部存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5): 657-666. |
[4] |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90-499. |
[5] | 成定平, 淦苏美.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25-332. |
[6] | 徐小任, 徐勇. 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89-1796. |
[7] |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97-1806. |
[8] | 郭庆宾, 刘琪, 张冰倩. 环境规制是否抑制了国际R&D溢出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07-1814. |
[9] |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及提升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35-1644. |
[10] |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75-1483. |
[11]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84-1491. |
[12] | 任俊霖, 李浩, 伍新木, 李雪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37-1544. |
[13] | 宓泽锋, 曾刚, 尚勇敏, 陈弘挺, 朱菲菲,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9): 1438-1447. |
[14] | 丁军, 黄茹, 吕拉昌. 基于专利授权数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868-876. |
[15] |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胡燕燕.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时空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15-7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