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2015, Vol. 24 >> Issue (10): 1690-1697.doi: 10.11870/cjlyzyyhj201510010
• 《长江经济带建设高级研讨会》论文专栏 • 上一篇 下一篇
蒋自然1,2, 曹有挥1, 梁双波1, 王玥1
JIANG Zi-ran1,2, CAO You-hui1, LIANG Shuang-bo1, WANG Yue1
摘要: 阐释了长江经济带港口代际识别的意义和UNCTAD框架下港口代际识别的标准。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的方法对长江经济带主要港口进行代际识别测度,并对初步识别结果做进一步分析和修正。研究表明:①长江经济带港口代际等级总体上较低,大多数处于UNCTAD框架下的第一代港和第二代港水平;②不同代际港口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港口代际等级和港口分布密度由东向西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③从局部空间看,不同等级的港口在地理分布上呈现出一定的"省域化"特征,即在省域范围内形成以一两个高等级港为中心、其他低等级港为支线港、喂给港的港口群形态。根据研究结论,提出长江经济带建设下的港口战略转向:充分认识港口在长江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有序推进长江经济带港口代际更替;以港口群的形式推进港口建设和适时推进长江沿岸自贸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
[1] 陆玉麒.论点-轴系统理论的科学内涵[J].地理科学,2002,22(2):136-143. [2] 罗传栋.长江航运史(古代部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1. [3] 黄 强,唐冠军.长江航运百年探索[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9:198. [4]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志总编室.长江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356-359. [5] 申 立.基于港口功能转型背景下的港-城界面空间组织优化研究——以长江第一门户吴淞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11):63-69. [6] 曹有挥.长江沿岸港口体系空间解雇研究[J].地理学报,1999,54(3):233-240. [7] 曹有挥.集装箱港口体系的演化模式研究——长江下游集装箱港口体系的实证分析[J].地理科学,1999,19(6):485-490. [8] 曹有挥,毛汉英,许 刚.长江下游港口体系的职能结构[J].地理学报,2001,56(5):590-598. [9] 董洁霜,范丙全.长江三角洲主要集装箱港口的扩张与竞争[J].人文地理,2001,17(6):66-70. [10] 刘志平,李 丽,肖汉斌.长江内河港口的竞争力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9,33(4):757-759. [11] 王列辉.上海宁波两港空间关系研究[J].地理研究,2007,26(6):1209-1220. [12] 汪传旭,崔建新.长江三角洲港口群物流系统动力学分析模型[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7,7(5):77-83. [13] 梁双波,曹有挥,吴 威,等.港口后勤区域与城市互动发展的综合效应评价——以上海外高桥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12):1411-1417. [14] 杨 伟,宗跃光.现代化港口城市港城关系的建设——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2):209-213. [15] COMTOIS C, DONG J S. Port competi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07,48(3):299-311. [16] NOTTEBOOM T. Container river services and gateway ports: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Rhine River[J]. Asia Pacific Viewpoint, 2007,48(3):330-343. [17] VEENSTRA A,NOTTEBOOM 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container port system[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772-781. [18] UNCTAD. Port marketing and challenge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port[R].1992. [19] UNCTAD. Technical Note:Fourth generation port[R].1999. [20] 真 虹.第四代港口的概念及其推行方式[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5,5(4):90-95. [21] 陈莉莉.大连港港口代际演化规律及机理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2. [22] 吴价宝,卢 珂,等.中国沿海港口群体的代际评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3:95-99. [23] PAIXAO A C, MARLOW P B. Fourth generation ports——Aquestion of ag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and Logistics Management,2003,33(4):355-377. [25] 姜丽丽,王士君,刘志虹.港口与城市规模关系的评价与比较[J].地理科学,2011,31(12):1468-1473. [25] 刘 林,曹艳平,王 婷.应用模糊数学[M].西安:陕西科技出版社,2008:39-47. [26] 郭建科.中国海港空间效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
[1] | 刘云强, 权 泉, 朱佳玲, 王 芳. 绿色技术创新、产业集聚与生态效率——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 27(11): 2395-2406. |
[2] | 王丰龙, 曾刚, 叶琴, 陈弘挺. 基于创新合作联系的城市网络格局分析——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6): 797-805. |
[3] | 武晓静, 杜德斌, 肖刚, 管明明. 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能力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4): 490-499. |
[4] | 成定平, 淦苏美. 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25-332. |
[5] | 徐小任, 徐勇. 长江经济带后备适宜建设用地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89-1796. |
[6] | 李嬛, 宁越敏, 魏也华,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群空间分布格局与联动机理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797-1806. |
[7] | 郭庆宾, 刘琪, 张冰倩. 环境规制是否抑制了国际R&D溢出效应——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2): 1807-1814. |
[8] |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全要素碳生产率的时空演化及提升潜力[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 1635-1644. |
[9] | 刘玮辰, 陆玉麒, 文玉钊. 长江经济带城市对外服务能力时空演变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75-1483. |
[10] | 傅钰, 钟业喜, 冯兴华. 长江经济带陆路交通可达性格局演变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484-1491. |
[11] | 任俊霖, 李浩, 伍新木, 李雪松.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长江经济带省会城市水生态文明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0): 1537-1544. |
[12] | 宓泽锋, 曾刚, 尚勇敏, 陈弘挺, 朱菲菲, 陈斐然. 长江经济带市域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潜力初探[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9): 1438-1447. |
[13] | 丁军, 黄茹, 吕拉昌. 基于专利授权数的长江经济带创新差异的多尺度分析[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6): 868-876. |
[14] | 张宇, 曹卫东, 梁双波, 胡燕燕.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协同演化时空格局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15-724. |
[15] | 李小帆, 邓宏兵. 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差异与时空演化[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05): 725-732. |
|